我們常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,但是這似乎僅限於白皮膚人種,主流媒體鮮少談到已佔50多萬人來自東南亞移工,受忽視的這群人,女性長期陪伴、照顧台灣大多數的老人,男性擔起台灣多數基層工作,社會上卻較少對他們的關心。2006年,第一本以東南亞移工為主體的報刊媒體–四方報揭開了序幕,以東南亞六種語言版本發行,反而以中文為輔,以移工者的角度報導多元內涵的文章內容,也提供版面供讀者投稿,讓移工們得以傾訴心事。
雖然四方報於今年四月份已停刊,但是所創造的影響力卻是無可比擬,不僅讓大眾注意到東南亞移工的困境,曾在四方報的兩位夥伴,更分別在兩個城市設立東南亞獨立書店,主編輯張正於台北開設燦爛時光、擔任泰文報主編的林周熙則於桃園開設望見書間,皆致力於為異鄉人發聲,共創美好的社會。
photo credit: 緬華攝影師 黃建邦
「為什麼要開東南亞書店? 為什麼要為弱勢發聲?」
這要從林周熙的一段故事說起:
當時他邀請一位泰國朋友Tom到桃園參加潑水節活動,Tom來台灣的動機就跟許多年輕台灣人出國打工度假一樣,大學畢業後想到先進國家工作,多看看這個世界,多學一些東西,多賺一些錢,並期待有更好的未來!
Tom看著街上熱鬧的人群卻心有感觸地說:
「台灣和我想的不一樣!我期待的是,能在台灣看到更深層的文化參與與社會包容。」
「再美好的風景也比不上家鄉前那座山丘,再好吃的美食也比不上媽媽的家鄉菜,有時候想找個地方安安靜靜的看本書,卻沒有一本是泰語版本的書。從小雖然沒有錢,老師便教大家畫畫、跳舞,自由地發揮創作,感受人生,對藝術的體悟,是那種什麼都沒有 卻有如擁有一切的感動!」
讓林周熙思考台灣未來的社會應是從聽見到看見,「每個移動的身影與靈魂都可以展現他獨特的美麗」更是林周熙命名望見書間(SEAMi, see me)的初衷。
培養國際觀的第一步
隨著東南亞市場的崛起,越來越多台灣人選擇南向,期望在當地搶得先機,卻也有超過半數的人敗興而歸,究其原因,源於對當地文化認知不足,又帶有一點優越感,在溝通上造成誤會,沒有辦法將事情做好。(新聞媒體是偏見與仇恨的柴火嗎?) 台灣的南向政策從20年前就開始了,卻於近期才逐漸設立東南亞語系課程,顯示台灣社會從上到下對於台灣周邊鄰近國家的輕視,希望在這波新興國家崛起的趨勢中,讓更多人能夠以同理心去了解去認識這群在台灣的異鄉人,是作為全球公民培養國際觀的第一步。
不一定要出國才能培養國際觀,每周日燦爛時光的多語咖啡(用文字帶你認識東南亞文化)、one-forty的東南亞星期天,或是See the SEA涼拌異國文化 等東南亞文化相關的活動,各種文化交流活動,希望能連結移工與台灣人民,讓移工融入台灣社會,創造美好和平的城市面貌。
取名為【See the SEA涼拌異國文化】,為的就是希望能帶大家見到異鄉人眼中的台灣,桃園市區走訪移工們的秘密基地,聆聽生活脈動,兩位泰國媽媽的分享讓彼此互相認識,用食物拉近彼此的距離,就像「金瓜三號」的姝嫻所說的:「讓我們把彼此煮熟。」讓我們的國際視野不再停留於歐美國家,而是擁有更多元、更完整、更具宏觀視野的國際觀!